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信息速递-学术成果】beat365官网何秀超教授《中国教育报》撰文:高校应以高质量发展答好“时代之问”

[发布时间]:2024-08-15[浏览次数]:

813《中国教育报》刊登beat365官网教授何秀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署名文章《高校应以高质量发展答好“时代之问”》。文章指出,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要从系统观、历史观和规律观三方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建设的方法论,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全面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要从系统观、历史观和规律观三方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建设的方法论,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把高水平人才培养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注重推进协同创新。科研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力求产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理论成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和智库建设,努力产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应用成果;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实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强化人才强校思维。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头。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做好人才的引进计划和梯队建设,做好人才的排兵布阵。在存量方面,要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深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导向体系,按照奉献度和贡献度来设计评价导向政策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优劳优酬,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等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以高质量发展答好时代之问,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要牢牢守住立德树人初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致力于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筑梦者和开拓者,引领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

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研究。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坚持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中国的事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

要厚植人才施展才能沃土。要敢于打破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其次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再次要,大胆起用青年人才,放手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最重要的是要,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现象。

 

编辑:官惠敏

审核:张